#鹿野區役場 ,這座充滿歷史價值的建築,不僅是 #鹿野鄉 的代表,也承載著過去的回憶和故事。它見證了台灣歷史上的種種變遷,從日治初期的建立,到台灣光復後的轉變,這座建築物一直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。
走進鹿野區役場,彷彿能感受到時光的流轉。木結構和四坡水寄棟屋頂,以及磚造外牆,都散發出濃厚的歷史氛圍。建築內部的陳設也不乏原住民風格的木雕設計,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時光。
這座建築的保存和修復是當地居民和志願者的共同努力的結果。他們不僅保存了一座珍貴的歷史建築,還為它賦予新的生命。如今,鹿野區役場已經成為一個特別的地方,吸引著遊客和歷史愛好者,讓大家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片土地的故事。
每一次走近鹿野區役場,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。它是鹿野鄉的驕傲,也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,我們應該珍惜和保護這樣的文化寶藏,讓它繼續傳承下去,成為我們的共同記憶。
以下歷史文字介紹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
在日治初期的1905年,日本政府在鹿野鄉一帶設立了「鹿寮區」,當時是臺東廳的直轄地區,區役場設於卑南街,區長兼任卑南街長,之後卑南街更名為臺東街(今臺東市)。1920年,鹿野區被劃歸里壠支廳管轄,區役場遷至里壠區,區長也由里壠區長兼任。不過,直到1921年才在鹿野區的鹿野村(今龍田村)設立區役場,將行政中心移回當地。而區長一開始是在民宅辦公,直到1922年才興建了區役場建築。這座建築主要由木結構和四坡水寄棟屋頂組成,之後外牆改為磚造。1937年,臺東廳實施郡市街庄制,區被改為庄,鹿野區改名為鹿野庄,區役場則改名為「庄役場」。在臺灣光復後,鹿野庄役場改稱鹿野鄉公所,並將原庄役場建物改為鄉公所職務宿舍使用。
然而,2002年,臺糖公司清查土地時,發現鹿野庄(區)役場的土地實際上屬於臺東製糖株式會社所有。這帶來了是否需要拆除鹿野庄(區)役場建築的問題。最初,當地居民表示希望保留這座建築,並以租賃方式保存庄(區)役場地上物。然而,由於經費有限,無法持續維護。最終,2013年,龍田蝴蝶保育協會出資購下這座歷史建築,並進行了修復工作,其中包括來自德國技師的義務協助和志願者的參與,以及使用自然灰泥塗料刷塗牆壁,使這座老建築焕然一新。
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。